|
|
|
不生病要做到“十個不”时间:2023-03-20 人到老年,有個健康的身體至關重要。想要不生病,就一定不能做傷害身體健康的事情。其實,會對身體造成傷害的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不良生活習慣,二是不良心態。若要身體健康,需要從這兩個方面進行改變,具體講,要做到“十個不”。 一、不懈怠 動物,就得多活動。人是高級動物,同樣離不開活動。長期不愛運動,結果就是身體各項機能的全面退步。因此,生活再忙碌,都要留下時間做做運動,能坐著不躺著,能站著不坐著,能步行不坐車,不懈怠,多活動,不貪圖享受,堅持鍛煉身體,才能強化身體的各項功能,使其處于更好的狀態。 二、不貪吃 不合理的膳食是人患病的重要原因。所以,日常飲食結構要合理,注意高維生素、高纖維素、低脂肪。維生素主要來自新鮮的果蔬,而纖維素的主要來源是果蔬和粗糧。要少吃豬、牛、羊等紅肉,可用適量雞、魚等白肉替代。 三、不熬夜 人最佳的睡眠時間是晚上11點至早上5點,過了晚上11點還未睡覺,就是熬夜。熬夜對人體的危害很大,會使人體免疫能力下降、生物鐘功能紊亂、血壓波動、皮膚衰老等。所以,盡量不要熬夜,如果是被動熬夜,也要通過白天在光線昏暗且溫度適宜的環境里補覺的方式加以彌補。此外,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每天要保證15~30分鐘的午睡。夜幕降臨時,早點入睡。太陽升起時,盡快起床,這既是對自己的愛惜,也是對生活的尊重。 四、不過勞 人體是有使用壽命的,會保養的人活得久一點,隨意揮霍健康的人就活得短一點。過度勞碌,生命的弦始終緊緊地繃著,這就很容易造成人體內分泌和植物神經系統經常處在紊亂狀態,身體也自然好不了。因此,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勞逸結合,張馳有度,工作之外,要適當休息。尤其是在感覺到疲勞的時候,一定要立即休息。 五、不孤獨 一個人有人陪伴或是有追求的愛好和興趣,對保持身體健康是很有必要的。人與人之間和諧的互助來往,其良性情緒與信號對維護心血管功能有著很大益處。有研究發現,孤獨無助的老人易患憂郁癥、老年癡呆癥及心血管病癥。為防止因孤獨引發的疾病,應多找志趣相投的鄰居、朋友聊聊天,不要總呆在家里不與人接觸。如果實在不愿與人交往和接觸,可以通過養寵物、栽花種草、賞鳥觀魚等來調節生活情趣。 六、不生氣 生氣會導致疾病,90%的疾病都和生氣有關。把控好情緒這個關,就可以不得大病、少得病、晚得病。因此,學會有個好心態,盡量少生氣,讓自己處在輕松、愉悅的生活環境中,是減少疾病的重要保證。無論在任何場合,都要控制好情緒不生氣。 生氣,是用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懊惱,是為不值得的事浪費時間。 七、不操心 愛操心的人易產生緊張焦慮的情緒,而胃腸道能感知人的壓力和情緒變化,不良情緒長期堆積會造成胃腸功能紊亂。此時就會出現腹痛、腹部不適及排便習慣改變等毛病。因此,養生應改變愛操心的習慣,培養業余愛好,轉移注意力,把關注點轉移到讓自己愉悅的事情上。 八、不較真 追求完美無可厚非,但是過度追求,對于健康來說絕對不是好事情。要想健康些,就得糊涂些;要想長壽些,就得簡單些;要想幸福些,就得隨便些。 九、不悲傷 悲傷是人常見的一種情緒,但如果長時間的過度悲傷則可能會生病,影響身體健康。過度悲傷會使心臟受到傷害,出現胸悶、呼吸急促等類似心臟病發作的癥狀。因此,當出現傷心情緒時,要學會發泄,可以通過找朋友、家人傾訴或去做健身運動等途徑發泄,不能把悲傷情緒憋在心里。 十、不壓抑 疾病好發于一些受到挫折后,長期處于精神壓抑、焦慮、沮喪、苦悶、恐懼、悲哀等情緒緊張的人身上。精神因素會以一種慢性且持續的刺激來影響和降低機體的免疫力,造成自主神經功能和內分泌功能的失調,進而形成疾病。所以,對壓抑的情緒要學會控制和疏泄,通過運動等形式使自己心理平衡。 綜上所述不難看出,在“十個不”中,前“五個不”是要求講究良好的生活習慣,后“五個不”是要求保持良好的心態。在人生道路上,若要體康健,“十不”要兌現。只有保持健康規律的生活習慣,擁有樂觀平和的心態,才能在有限的生命中,過好每一天,擁抱更幸福的生活,擁有更美好的未來。 注:(文中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