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保定故事】武夫傳家筑腰山王氏莊園时间:2023-07-03 明朝萬歷年間,在白山黑水的東北,世居遼寧省鐵嶺市南關的王國神、王國卿兄弟追隨清太祖努爾哈赤起兵征戰,有功,搖身一變成為漢軍正黃旗的旗人。其后人王錫袞跟隨多爾袞入關,在大明境內如蝗蟲般攻掠一番。到了順治元年(1644),定鼎北京后,為解決八旗官兵的生計問題,清廷不顧當地人反抗,強行下達圈地之令。在這場大規模的圈地運動中,王錫袞當仁不讓,在其受封順平縣南腰山村,用跑馬占圈的辦法,占據了方圓百余里的土地,在其解甲歸田成為當地豪紳后,開啟了王家近三百年的田園生活。 王家的田園生活可不像陶淵明那樣“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而是樂于無休無止地擴地、筑園、建房,直至王氏莊園成為雄居華北平原的“巨無霸”。甚至讓人發出“皇家建筑看故宮,民間建筑看腰山”的感嘆。 大名鼎鼎的王氏莊園坐落于保定市順平縣腰山鎮腰山村,距市區37公里,是華北地區保存最完整的民居建筑群。莊園從順治四年(1647)開始興建,最早建成的是北園。此后,從康熙三十五年(1696)至乾隆十一年 (1746),王家在持之以恒的建園雄心的支撐下,發家不止,建園不休。特別是傳家至王命召時,王家農商兼營,長袖善舞,其收租范圍遠至定州、滿城、蠡縣、高陽、博野等地,其商號更是遍布保定、北京、天津、內蒙古、新疆及江浙等地,積累了巨大財富的王家遂大興土木,王命召親自帶著設計師,趕赴北京繪制了某一王爺府邸的建筑圖,然后照圖興建,終于建成了自家莊園。此后,王家在康乾盛世的余蔭里與國休戚,著實風光無限。道光二十年( 1840)鴉片戰爭爆發后,王氏莊園和近代中國的命運一樣,開始沉淪破敗。1947年土改后,莊園中現存建筑被劃作公產,先后由多家縣直單位使用,舊日王謝堂前燕,從此飛落入民家。2001年4月,王氏莊園的南園部分經過修葺對游客開放,從此,昔 日望園興嘆的人們,終于可以一睹這座與舊中國同命運的豪園的別樣風采。 王氏莊園是一處典型的具有園林風貌并保存完整的古建筑群落。莊園北部有座呈龍形的霧山,東側有一條界河就如玉帶圍繞。莊園占地面積50萬平方米,現存建筑面積4300余平方米。莊園坐北朝南,鼎盛時期,格局考究的四合院住宅達12處之多,有成套院落50余套,房子500多間。整個莊園由北園、中園、南園、場院構成,是一處官民合一的城堡式建筑。它不僅是河北省級別和規模最大的一處民居,也是清代早期建筑特點突出的一處古建筑。 王氏莊園主要建筑布局成四方形,坐北朝南排列在一條直線上。其建筑以灰色為主調,古樸大方,莊重典雅,集華北、東北建筑藝術之大成,盡顯大家氣派。莊園建筑占地面積之廣,建筑規模之大,建筑格局之考究,建筑藝術之精美,在我國北方已不多見。2001年6月,王氏莊園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被評定為國家AAA級旅游景區。如此“高大尚”的莊園自然吸引了眾多影視劇組的眼光,他們紛紛將鏡頭對準了這里,將其作為得天獨厚的外景地,陸續在此拍攝了《大決戰》《青春之歌》《天下糧倉》 《曹雪芹》《紅旗譜》《天下第一樓》《獨行侍衛》等20余部影視劇。 目前,對外開放的南園內有東西排列四合院4排,分別是“夢和堂”和“仁和堂”,每排均為三進,四合院各院前后貫通,左右相連,房屋建筑120余間。沿街高墻坐北朝南開有正門、側門各兩個。當年,人們平日只由側門進出,只有遇上重大活動時,才大開正門,以示隆重。站到仁和堂正門,可看到四排正院的9個門全在一條縱軸線上,一進院落的所有門廊則全在一條橫軸線上,如此布局不禁讓人頓生“庭院深深深幾許”的感覺。 南園內部以道為界,又分南北兩部分,北部為住宅建筑區,南部為場院,建有糧倉、店鋪、賬房、收租院、車馬院等設施,屬于經營場所,場院外圍則輔以護莊溝和院墻,主要用于莊園安保。 王氏莊園雖然參照王府建筑圖紙設計施工,但由于主人職位無法與王爺匹敵,只好屈尊降低建筑標準,力求兼具王府的恢宏與霸氣,同時又不乏民居的樸素和實用。莊內各種雕塑非常精美考究,其題材不乏獅虎等猛獸,如在仁和堂二進院的角柱石上,青石雕的畫風為一只大老虎帶著三只小老虎在樹下嬉戲,至今仍清晰可見。這與其他莊園特別是山西莊園的風格截然不同,在他們眼中,使用獅虎題材的雕塑是犯忌的。但王家對此卻反以為榮,主要是因為王氏祖上出身武將,對于威武雄壯的獅虎情有獨鐘。同時,園中大量以“福、祿、壽” 為題材的磚雕、石雕和木雕,寓意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正是中國傳統民俗活靈活現的集中反映。園內現存內飾磚雕105塊、石雕98塊、木雕101塊,都具有極高的藝術和史學價值,被原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專家委員會副主任羅哲文譽為“千雕藝術館”。 摘自《保定文化故事》主編:李陽山、孫進柱、王簡 注:(文中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