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保定故事】民國風云憶光園时间:2023-07-05 1920年6月,直系軍閥首領曹錕在光園組建了直、蘇、鄂、贛、奉、吉、黑、豫八省同盟;1922年4月,曹錕、吳佩孚在這里策劃了第一次直奉戰爭,并成為勝利者;1923年5月,曹錕在此為謁陵的康有為接風,表達了其對新文化的態度;1923年,曹錕在這里導演了賄選總統的丑劇,隨后將直系大本營由保定遷往北京;1926年,吳佩孚在此設立了討賊聯軍總司令部,聯合奉系抗擊倒戈的馮玉祥;1927年,奉系少帥張學良在這里指揮晉奉戰爭;1928年,晉軍首領閻錫山在這里就任京津衛戍司令;1933年3月,當時中國的最高統治者蔣介石曾下榻于此。民國期間,新舊軍閥在此處你方唱罷我登場,攪得神州大地風云變幻,山河難以寧定。這里,便是名噪一時的北洋直系軍閥大本營——光園。位于保定市區永華南大街105號的光園并非平地起高樓的私人宅邸,而是一處底蘊深厚的官家衙署。其前身是明代大寧都指揮使司右衛署和斷事司署,算得上軍機重地。此后,隨著直隸巡撫移駐保定,這里成為直隸巡道司獄署,雍正二年 ( 1724),升格為主管一省刑獄的按察使司的獄署,成為一個令人敬畏的所在。 1917年,曹錕就任直隸督軍后,將其改作自己的私人官邸,因其生平敬慕明朝抗倭名將戚繼光的英名,故更名為“光園”。曹錕平日在原直隸總督署辦公,下榻則在光園。 歷史底蘊深厚的光園在保定解放前后,還曾做過國共雙方的河北省廣播電臺和河北省教育廳單位的駐地,河北省財政廳等多家單位也曾在此辦公。直至1958年省會由保定遷往天津后,此處劃為保定專署下轄單位駐地!拔幕蟾锩逼陂g,光園前部花園區被拆除,用以建廣播器材廠大樓。此后,光園周邊建筑也多有讓位于城市發展而被拆除的,至今主要保存了融東西方建筑風格于一體的正廳。1993年,歷經滄桑的光園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作為一座中西合璧、造型與設計匠心獨運、保衛設施嚴密、巧設機關暗道、可滿足特殊需要的特殊建筑,同時又是一處花木掩映、富有情趣的園林的光園,曾占地2.2公頃, 是一處以南北方向為主軸線,以單層建筑為主的大型院落,由曹錕的一位劉姓幕僚仿照天津流行的小洋樓風格,融入傳統四合院建筑格局設計并主持建造的建筑群落。 光園南部以西式建筑為主,北部多是中式建筑,南部為辦公、會議用房,北部則是花廳、居室、客房等建筑。正門原是一座高約6米的毛石結構的拱形券門,門外立有一對高大雄偉的石獅。正門與迎門的主建筑之間,用小型園林式庭院綠化作為過渡空間。大門已被拆除。 主樓門前原設有一個直徑1米左右的德國造的銅球,球中空,可與墻體、天花板及地道相通,是為主樓設置的特殊警衛設施,現已不存。銅球西南側地面上用7塊名貴的花箭石砌成北斗星形,稱為“七星石”。七星石正對著銅球,隱含北斗星開口面對天帝居住的天極星的寓意,據說是參考了北京天壇祈年殿東部擺放“七星石”的做法,這也從側面折射出了曹錕欲謀求“天極”(總統)寶座的野心?上КF在只剩下一塊。與七星石對應的是東側的假山,高約4米,全部由精選的太湖石堆疊而成,形態玲瓏多姿。中部建有涼亭,體量較大,既可供人休息、觀景,又為園子增加了美感,亭側與西部的對應位置各立 一塊高3米左右柱形峰石,俗稱“棒槌石”。光園中栽有多種觀賞植物,因勢分布,參差錯落,多姿多彩,生機盎然。 主體建筑是一座表面為單層實為雙層的四阿式頂“工”字形建筑,高7〜8米。建筑的前立面東西兩側為兩座突出的前墻基線,左為八棱形,右為正圓形。室內天花板及墻面裝飾物上均留有防衛用的槍眼,天花板頂上和地面地板下也留有保衛人員活動的空間和地道。 主樓有內廊通向裝飾華麗的小劇場,當年為了給曹錕祝壽,梅蘭芳、余叔巖、楊小樓、程硯秋、尚小云等戲劇名角薈萃于此唱了七天堂會。北伐后,這里曾改為營業劇場,名“吉慶園”,現已拆毀。劇場也有地道口可供出入。主樓室內外墻壁、立柱、門、窗及檐角采用木雕、石雕、磚雕作為裝飾,技藝高超,造型生動。而中國的花鳥圖案配以西式水泥雕或石雕,中國式木結構外廊配以西式木花邊,中式女兒墻配以西洋瓶裝飾等中西合 璧建筑特點則極富時代特色,也充分顯示了主人的地位與身份。主樓的西北部現有三套坐北向南的建筑,是曹錕家屬、親友的住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曾經享譽天下的光園風光不再。不斷更換房主的“破爛”光園也常為廣大市民和媒體所詬病。2015年初,光園被修葺一新,一度蒙塵的哪吒鬧海和雄鷹雕像再次光彩照人,現存630平方米的主體建筑紅窗灰墻白屋檐,將中西合璧的建筑風格淋漓盡致地展現在市民面前。同時,這里將被辟為保定市方志館,并在館中專門開設光園與民國名人展室,用以展示變化莫測的民國風云。 摘自《保定文化故事》主編:李陽山、孫進柱、王簡 注:(文中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