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保定故事】悼死勵生憶英魂时间:2023-07-19 1939年11月12日凌晨5時20分,偉大的國際主義戰士諾爾曼•白求恩(1890-1939), 在河北唐縣黃石口村民邸俊星家逝世。17日上午,晉察冀軍區司令員聶榮臻匆忙趕到于家寨,向白求恩遺體告別。眾人有組織地圍成圈,脫帽肅立,向遺體三鞠躬。然后繞場一周,向遺體告別。接著舉行了隆重的殮葬儀式,特選當地最好的柏木壽材,聶榮臻親自為其入殮。當日夜,由當地青年抗日先鋒隊隊員與部隊戰士一起,將靈柩悄悄地下葬于村南狼山溝門,距山腳下廢碾盤十步處。葬后,戰士們將地犁平,不起墳丘,不留一點兒痕跡。三天后,日軍到于家寨進行冬季“大掃蕩”,后又多次洗劫當地,但始終沒有找到白求恩的初葬地。 翌年1月4日,白求恩的靈柩從于家寨起岀,5日下午,晉察冀邊區在唐縣軍城南關的古校場上,舉行了有萬人參加的白求恩大夫追悼大會。會后,靈柩被安葬在古校場西北角的一個高坡上。2月,晉察冀邊區再次決定為白求恩修建一座規模較大的陵墓,以紀念這位偉大的國際友人。軍區工兵連的戰士破開凍土,挖好墓穴,起出靈柩,頭西腳東地安厝到新墓穴里,然后用磚和白灰封閉嚴實。6月,白求恩墓竣工了,21 日,邊區黨政軍民1萬余人在此舉行了落成典禮。 之后,白求恩墓南側又修建了柯棣華墓和抗日烈士墓,逐漸形成了一處烈士公墓,被命名為晉察冀邊區抗戰烈士公墓。那時戰火紛飛,物資缺乏,敵人騷擾不斷,邊區軍民克服難以想象的困難,從1940年2月起先后用了一年多的時間建成公墓?墒,1941年,公墓卻兩次遭到日寇的嚴重破壞,紀念塔等主要建筑被炸毀了。1942年,邊區軍民又利用戰斗間隙進行了修復。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撥?疃啻谓M織修繕和擴建,使陵園結構完整、建筑協調,正式更名為晉察冀烈士陵園。 晉察冀烈士陵園坐落在保定市唐縣古軍城校場舊址,相傳這里曾是抗遼名將楊六郎的校兵場,其北、西、南三面是高聳的古城墻遺址,猶如太師椅懷抱著整個陵園,東臨古老的通天河,四周群山環繞,園內蒼松翠柏,莊嚴肅穆,果木飄香,風景秀美。陵園坐西朝東,占地44555平方米,以白求恩墓為中軸線,南側是柯隸華墓,北側是瓊•尤恩墓,沿 線而上的是安葬著抗戰中犧牲的36位縣團級烈士的烈士公墓和晉察冀邊區抗戰烈士紀念塔遺址。園內設有白求恩、柯棣華紀念室。雖然在1953年,白求恩、柯棣華的靈柩移至石家莊華北軍區烈士陵園,但其墓地和相關建筑仍保持原狀。 晉察冀烈士陵園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抗日軍民較早建立的烈士陵園之一,是一處埋葬忠骨的圣地,也是人們祭奠英靈的場所,前來祭掃、拜謁和參加紀念活動的人絡繹不絕。白求恩、柯棣華的親屬和加拿大、印度、美國等國友人常來此憑吊和參觀游覽。黨和國家領導人對陵園非常關注,毛澤東、朱德、聶榮臻等老一輩革命家曾為白求恩墓題詞,楊成武、呂正操等曾在晉察冀戰斗過的老同志多次來此故地重游。埋葬多位國際友人和革命烈士的陵園,在全國比較少見,1996年,陵園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5年,又入選第二批100處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名錄。 白求恩大夫是中國人民耳熟能詳的國際主義戰士,也是聞名世界的胸外科醫師,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格雷文赫斯特鎮。毛澤東稱其為“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白求恩的墓園大門呈碑坊狀,由晉察冀軍區政治部主任舒同書寫的“白求恩大夫之墓”幾個大字呈拱形擺放在大門上面,兩邊對聯“精神長留國際,功德永垂中華”,正是他短暫而偉大的一生的真實寫照。 原名德瓦卡納特•桑塔拉姆•柯棣尼斯的柯棣華,1910年生于印度孟買,曾就學于印度著名的格蘭特醫學院。1938年秋,他和愛德華、卓克華、木克華、巴蘇華共五位醫生組成的印度援華醫療隊抵達中國。在抗日戰爭最艱苦的時候,他忘我地工作,終因積勞成疾搶救無效去世,年僅32歲,被邊區軍民譽為“第二個白求恩”。 奧地利友人傅萊是猶太后裔,在其祖國被納粹吞并后,被迫離開家鄉于1939年初來到中國上海從事抗日救援醫務工作,194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被邊區人民稱為“活著的白求恩”。新中國成立后,他加入中國國籍,曾擔任中國醫學科學院顧問。2004年,因病逝世后,安葬在晉察冀烈士陵園。 瓊•尤恩女士也是加拿大人,其父是加拿大共產黨早期領導人之一,圣約瑟夫醫學院護士學校畢業?箲鸨l,尤恩毅然參加了由白求恩率領的醫療隊奔赴中國,任翻譯和護士。由于艱苦的生活和繁重緊張的工作,她病倒了,不得不回國治療。1987年逝世后,其女兒遵照遺愿把她的骨灰安葬在陵園內白求恩的墓旁。 與這些國際友人一樣,安息在陵園的抗日烈士中有一位杜伯華,早年隨父學醫,成為當地小有名氣的醫生。后參加革命,1940年夏,被任命為晉察冀軍區衛生部副部長。1941 年6月,在參與試驗新藥時中毒,經搶救無效以身殉職。他被安葬在白求恩墓的旁邊。聶榮臻為他題寫挽聯“悼死勵生”,既是痛悼像杜伯華一樣捐生報國的勇士,更是激勵后人向那些曾為國捐軀的先烈們致敬和學習,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前赴后繼、鞠躬盡瘁。 注:(文中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摘自《保定文化故事》主編:李陽山、孫進柱、王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