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萬象 >>地域文化 >> 保定歷史文化中一支獨特文化:鮮虞中山國文化
文史萬象
更多
详细内容

保定歷史文化中一支獨特文化:鮮虞中山國文化

时间:2023-07-25     作者:李占才【原创】   阅读

   保定人在提到保定古代所在的地理位置時,常用"燕南趙北”、“燕趙之交"來表述。在提到保定人的人文精神根脈時,更喜 歡用“燕趙文化”、燕趙之風”來自稱。其實,這說法不完全符合春秋戰國時期保定地面的實際:從地理位置來說,那時的保定大部并長期屬鮮虞中山國管轄:從文化來說,這里實質上起主導地位的主要是“鮮虞中山國文化”(簡稱中山文化)!爸猩轿幕笔俏覀儶氂械奶厣幕。特色就是優勢,特色就是吸引力,F在,還原歷史本來面目,挖掘特色,認識特色,對于塑造保 定名城形象,樹立獨特的保定人文精神品牌,擴大保定知名度和影響力,進而推動保定的發展,應該是一項有意義的基礎工  

 作。

640.jpg

      一、保定人長期只認燕趙而不認鮮虞中山的原因

  公元前1046年,周朝建立,史稱西周。西周于公元前771年被犬戎所滅。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復國,并遷建國都于今洛陽,史稱東周。東周前期稱“春秋”,后期稱“戰國”。
  東周時期,特別是進入后期的戰國時期,中國文化出現了自有文字以來第一次大形成、大發展、大繁榮的狀況。由于這次中國文化的突然繁盛是以諸侯國為范圍體現的,也就是從這時開始,各諸侯國范圍內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這種地域文化后來便成了一個地方的文化標志。之后的歷代中國人在描述自己的地域稱謂和文化根脈時,就常以春秋戰國時本地所在的諸侯國別為坐標和起點,并以此來確定自己的母文化。
  西周時今保定為北燕之地。進入東周后,特別是進入戰國中國第一次文化大繁盛時期,保定地面大部主要屬少數民族的鮮虞中山國管轄,而不是燕趙。
   鮮虞族的前身是居于大漠的狄族。狄族部落眾多,最主要的有赤狄、長狄和白狄。殷商時,他們開始由蒙古向南移動。西周時,其中的白狄到達陜西、山西一帶。白狄部落又分仇由、肥、鼓和鮮虞四姓。公元前774年,肥、鼓、鮮虞三姓,自山西越過太行山來到河北。到河北之初,已是東周時期,肥在藁城、鼓在晉州、鮮虞在正定立足,各自以部落形式存在。由于鮮虞姓勢力最大,故三姓又統稱鮮虞。此時的保定大部開始屬鮮虞管轄。
   春秋初,肥、鼓兩個部落被晉國所滅,余眾逃奔歸屬鮮虞。晉國旋即進攻鮮虞,鮮虞部落奮起反抗,不僅未被消滅,還在河北站穩了腳跟。春秋末期,鮮虞便學習中原各國建國的做法,于公元前506年在今唐縣正式建立了自己的國家,取名中山。[1]進入戰國后,該國得到了周天子的承認并正式授封,其首領與戰國七雄一樣被封為王。[2]
   自鮮虞族于公元前774年來河北,至公元前295年中山亡國,保定大部被鮮虞人管轄達479年。保定是鮮虞中山國的開國地,唐縣作為國都的時間長達91年(公元前506年至公元前415年)。[3]之后國都遷定州,定州作為國都達34年(公元前414年至公元前380年)。兩段時間相加,鮮虞中山國共在保定地區建都125年。之后遷都今平山。
  鮮虞族所建立的中山國,在戰國時曾扮演過重要腳色,給中華文明做出過巨大貢獻。先是與魏、趙、韓、燕“五國相王”,平起平坐。后一度又和戰國七雄比肩,被稱為"戰國第八雄”!皯饑允⑺,中山若隱為之樞轄!盵4]中山國竟然事關整個戰國盛衰,可見該國的重要。
   然而,如此重要的一個國家,僅僅因為"非我族類,其心必異",[5]甚至說:“夫戎狄者,四方之異氣也,若雜居中國,則錯亂天氣,侮辱善人!盵6]歷代史家和文人便對其給與了不應有的歧視--在汗牛充棟的史書及文學作品中,給予他的待遇或者僅是片言只語,或者干脆只字不提。例如,司馬遷作《史記》,為世家立傳30篇,就是有意不給中山國立傳。
   歷代史家和文人的這種故意歧視甚至掩蓋,對鮮虞中山國在后人心目中的印象和地位,起到了極大的淡化和抹殺作用。直接的結果是,若不是上世紀七一年代平山中山王墓的重大考古發現,我們會一直不能清晰知道河北省在戰國時曾有過一個如此重要的國家,也不知保定大部曾是鮮虞中山國的地面,更不知世代保定人的歷史中一直流淌著鮮虞中山人的文明血液。
   這就是后世保定人在談到自己的歷史地理坐標和文化根脈時,常常是言必稱燕趙,而不認中山之根的主要原因。

  二、保定地面曾大部長期屬鮮虞中山國管轄

  那么,戰國時期中山國的疆域,涉及保定多大范圍呢?對此,有代表性的觀點是清代王先謙的意見,他認為中山國在保定地面的東界在博野、蠡縣,北界到滿城、徐水。[7]按他的說法,此時的中山國疆域應含今保定市的競秀區、蓮池區、徐水區、滿城區、清苑區、順平縣、淶源縣、唐縣、曲陽縣、阜平縣、望都縣、定州市、安國市、博野縣、蠡縣、高陽縣、安新縣等17個市縣區。其實,王先謙對中山國在保定的地面低估了。
   比如,據成書時間與中山國稍后的《竹書紀年》,曾有“(公元前457年)晉國荀瑤伐中山,取窮魚之丘的記載。因是同代人所記,其可信度不容忽視。那么"窮魚之丘"在哪里?北魏酈道元認為“淶水射魚城(今淶水縣西)疑即此城[8]。清代楊守敬稱“易縣有魚山,當為窮魚之丘!盵9]二者雖然說法不一,但說明那時易縣或淶水的部分地區也是鮮虞中山國管轄的地面,王先謙就沒有考慮進去。
  另外,上世紀70年代平山中山王陵墓的考古發掘,對中山國在保定的范圍有了突破性的發現。據出土的《中山王銅鼎銘文》記載,中山王(前327年一前312年)執政后,該國曾進行了一次擴疆戰爭。公元前314年,中山王在齊國配合下,以平定燕國內亂的名義,派宰相司馬赒帥軍從滿城、徐水、安新一線向北大舉攻燕,“赒親帥三軍之眾,辟啟封疆,方數百里,列城數十,克敵大邦。"[10]戰斗中燕王噲和宰相子之被殺。對于中山國這次擴疆行動,周朝天子給與了認可,"天子不忘其有勛,使其老策賞仲父,諸侯皆賀!盵11]這段銘文的珍貴性在于,其文字是中山王于戰爭結束后親自擬定,并讓人刻到銅鼎上去的,可見其真實性極高。
   當時中山大軍奮勇向北推進,今山西東南部、河北蔚縣、北京南部、天津西部,“數百里”面積和“數十”座城垣悉為中山所有,這就囊括了今保定全境。對此,《史記·趙世家》可從側面印證此史實:“(趙國)攻中山,攘地北至燕、代!盵12]說明
此時中山國疆域北境確在山西東南至北京一線。
   中山王去世后,兒子即位,此時保定北部的這些燕地仍被中山國占據著。為了紀念父親的拓疆功業,曾為此專鑄一青銅圓壺,并親自撰寫了一篇銘文刻于壺上,其中再次提到占領燕地之事:“先王率師征燕,啟邦數百里!盵13]還派人去新占領的地區逐處“敬命新地”,[14]以示永久占有。

  鮮虞中山國于公元前295年被趙國所滅,此時的保定中南部,被趙國占領。只是,時間不長,趙國于公元前228年被秦國所滅,管轄保定局部只60余年。
   燕國燕昭王乘趙國滅中山之機,重新恢復國家,"以河為境,以薊(今北京西)為國,襲涿(今涿州)、方程(今固安)。"[15]奪回了中山國所占據的保北土地,只是燕國也于公元前226年被秦國所滅。
   如前所述,鮮虞人管轄保定大部達479年(其中在保定建都125年)。趙國管轄保定南部60余年,燕國則居保北一隅,且時新時續。相比而言,還是鮮虞人管轄保定時間最長,面積也最大。

   三、中山文化與燕趙文化的關系

   盡管中山、燕、趙三國在保定的時間有長有短,管轄過的地面也不盡相同。但畢竟是戰國文化大繁盛時期的三個獨立的國家,那期間都形成過各自獨特的以人文精神為主要特征的地域文化現象,特別是都或先或后影響和浸潤過保定的歷史文化,其三者的關系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他們在保定是并列關系,但有主次之分。
   三種文化在保定地面的存在屬于并列關系。然而,由于這三種文化戰國時在保定的存在時間和管轄區域的原因,導致中山文化是戰國時期影響保定時間最長范圍最大的文化,屬于保定的主文化。燕文化對保定而言為局部影響,趙文化則是短時補充。
其次,中山文化與燕趙文化有同質部分,也有特有部分。
   例如,按司馬遷說法,中山人"民俗儇急,仰機利而食。丈夫相聚游戲,悲歌慷慨……多美物……女子則鼓鳴瑟,跕屣”。[16]燕國人"大與趙俗相類,而民雕捍少慮。"[17]趙國人"人民矜懻,好氣,任俠為奸,不事農商。"[18]可見,燕、趙文化的好氣、任俠、輕死急人,是與中山文化同質的。但慷慨悲歌,勤勞重商,靈巧善藝,則是中山國特有的。特別是手工業發達、擅長藝術方面,是燕趙兩國所不及的。
   第三,燕趙文化的有些特征源自于中山文化。

  比如,世代相傳的用以形容保定人特點的“慷慨悲歌”一語,最早就是源自中山民風而不是燕趙。

   所謂“慷慨悲歌”,就是情緒激昂的放歌,以抒發悲壯的情懷。最早記載中山人這一特點的典籍,是成書于戰國后期的《呂氏春秋》。該書說:中山人"康樂歌謠好悲。"[19]150余年后的漢朝司馬遷,他在寫《史記》時正式描述為:中山人"悲歌慷慨!盵20]而那時同期的所有典籍都沒有關于燕、趙兩國人有"慷慨悲歌”特點的記載。
   對燕趙之人稱“慷慨悲歌”是自《呂氏春秋》之后近1000年的唐朝才有的。唐朝魏征在其所著《隋書》中說:“悲歌慷慨,俗重氣俠,自古言勇敢者,皆出幽燕!盵21]是魏征最早以此形容燕國人,只是他沒有包括趙國人。
   魏征之后又過了180余年,唐朝韓愈就把趙國也加上了,他說:"燕趙古稱多慷慨悲歌之士。"[22]自從韓愈把“慷慨悲歌”的標簽正式貼給了燕趙,從此歷朝歷代就人云亦云,也就無人再提起這“史源”是鮮虞中山國了。


640 (1).jpg

  四、中山文化的幾個核心特征
  人文精神是一地歷史文化的重要體現。中山文化是北方游牧文化與中原農耕文化交相融合形成的文化,其蘊含的人文精神特征非常鮮明:
  1、忠勇團結
   作為一個少數民族建立的國家,鮮虞中山國艱難立足中原,四面強敵環伺,先后受到晉、魏、趙、燕、齊等國的進攻和排擠。中山王曾經告誡國民:“鄰邦難親,仇人在旁。嗚呼念之哉!盵25]幾百年殘酷的生存環境,促使中山國人不得不團結一致。在中山國高層,幾百年間從未發生過皇室爭斗宮廷傾軋的現象,這一點,在春秋戰國時的其他各諸侯國是不可比的。在民間,則形成了重義輕生,忠勇為國,慷慨悲歌,視死如歸的性格。正因為有了這樣的性格,在國民中才有了堅韌自立,團結齊心,一致對外的民氣。在鮮虞中山國最危機的時候,全體國民才會出現"趙氏攻中山,中山人衣鐵甲、操鐵杖以戰,而所擊無所不碎,所沖無所不陷,以車投車,以人投人,幾至將所而后死"這樣的局面。[26]
  2、仁厚實在
 《太平御覽》說:“中山專行仁義,貴儒學”[27]。中山國人不僅有俠士之風,其骨子里又推崇和堅守儒家'仁義”的思想,做人講仁厚實在,忠誠守信,急人所急。例如據《戰國策》載,中山國君路遇一個快餓死的人,立即將身上攜帶的食物取出給這個人吃,此人感動地囑咐兩個兒子,若中山國有難時,你們必須舍身相助。果然,后來中山國君在敗亡時,此二士提戈緊隨其身邊,對其進行保護。[28]后世之人因鮮虞中山人的仁厚實在,曾編過一個帶有嘲笑中山人的“中山狼”的故事:趙簡子追狼,而狼向一個中山人求救,中山人頓生惻隱之心,將狼匿于袋中,不料獲救后的惡狼,居然回頭就撲向恩人[29]--雖是嘲笑,亦說明中山人是一個仁厚實在的民族。
   3、勤勞重商
   鮮虞人在異常艱難的環境下,從漠北來到內陸,逐漸站穩腳跟,并生存幾百年,這與他們的經濟實力有關。而這些經濟實力的取得,是鮮虞人靠自己勤勞智慧的雙手大力發展經濟的結果。從平山考古可以看出,鮮虞人來到中原后學會了農耕,作為游牧民族這是難能可貴的。伴隨著冶鐵業的興起,各種鐵農具的使用,對于墾辟荒地,改良土壤和水利都提供了條件。農業的發展也促使了手工業的興起,而手工業產品因為需要交換又必然導致商業的發達。中山人有重商意識和經商傳統,中山國的逐利求富之風頗為盛行。"中山民仰機利而食。"[30]說明他們很會做生意,而且許多人把這作為謀生的手段。中山國市場的活躍,吸引了各地客商。"溫(今河南溫縣)、軹(今河南濟源縣)北賈中山。"[31]說明就連遠至河南的人也來中山做買賣。商業給中山國經濟帶來了活力,不僅維持了生存,也大大提高了國力。
   4、靈巧善藝
   司馬遷說:“中山多美物"[32]。確實,中山國人心靈手巧,擅長做一些精巧別致的東西。該國工匠和藝人眾多,他們在冶煉、鑄造、建筑、制陶、制玉、絲麻、服裝、釀酒、樂器等方面的技藝之高超,是戰國時期其它國家所不能比的。比如,其鏤刻在銅質器物上的工整精美的長篇銘文,至今我們也不知道他們是采用了什么刀法工藝刻上去的。出土的中山國婦女的服飾款式,即是用今天的眼光來看,也不失之為高雅精致。我市唐縣北城子一帶,曾出土大批精美的戰國時期與中山國相關聯的青銅器,包括馬銜、劍、削、壺、鐏、鼎、豆、瓿、甗、簋等,都設計極其精美。另外,中山國人多才多藝。郭沫若說"中山是個藝術的民族,并把北方優秀的文化傳入中國。"[33]他們有剽悍雄健的一面,也有柔和婉麗的一面。他們"丈夫相聚游戲,悲歌慷慨:女子則鼓鳴瑟,跕屣。入后宮。"[34]男人喜歡雜技和歌唱,女子會彈奏琴瑟和跳舞,跳舞時還喜歡“跕屣”,即用腳尖輕輕著地,這像今天的“芭蕾”,然而比“芭蕾”早了2500年,可見舞風優美,音樂悲壯典雅,適合宮廷需要。


  五、對中山文化的傳承建議

   以人文精神為主要特征的中山文化,與燕趙文化一起,曾經影響世代保定人。保定人英雄輩出,其俠士之風、忠勇為國、舍生取義、為國家利益視死如歸,彰顯了歷代保定人的錚錚風骨。保定人的仁厚實在,做事扎實更是名聲在外。保定人不僅吃苦耐勞,祖輩在這塊土地上耕耘,也有較強的經商意識,保定商人走遍全國,重商之俗一直延綿不斷。保定人重視科技,心靈手巧,其科技成果享譽世界。保定人多才多藝,戲曲、音樂遍布城鄉,名家代出。凡此種種,都能在2500年前的鮮虞中山人那里找到根脈和影子。
   獨具特色的歷史文化反映著特定地域民眾的思維方式,價值取向和精神追求,是該地域民眾的精神家園和凝聚力的核心內容,也是經濟文化繁榮和發展的重要源泉。其中對于歷史文化中優秀部分的傳承和發揚光大,在一個地區的精神和物質文明發展中至關重要。對保定人來講,中山文化的四個核心特征至今有著寶貴的生機和人文意義,其傳承的價值顯而易見。
另外,從地域來看,中山國疆域曾擴大到北京和天津周邊,京津保即是燕趙文化區,同時也是鮮虞中山文化區,是三種文化的混合之地。所以,挖掘、研究和傳承已被淹沒的中山文化,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中也可從歷史角度找到其同源性和關聯性。此項追述和研究也就有了更大范圍的價值和傳承的必要。
   如何進行傳承,眼下不妨可以初步從以下幾個方面做些努力:
   (一)調整提法
   如前所述,由于歷史的原因,保定人的地域文化歸屬與認同有模糊的成分,表述時只注意了燕趙而忽視了中山。為了在這方面更準確,更符合歷史本來面目,有必要在一些提法上做些調整。比如,領導講話、文件、簡介、報紙、電臺、網站、文藝作品以及對外交流時,可以使用下列提法
 “保定文化與京津文化同源同脈":
"保定歷史悠久,這里古為中山和燕趙大地”;
“保定是中山文化的發源地"
“鮮虞中山國從保定走來”:
“保定至今浸潤著中山和燕趙俠風”;
“中山和燕趙文化哺育了世代保定人
民”;
“中山和燕趙兒女”;
“中山韻,燕趙風”。
(二)挖掘研究
現在,河北省已經成立中山文化研究會。保定是鮮虞中山國最早建都地,我們可以走在河北省的前面,側重研究我們所在地的中山文化。比如可整合市內外研究力量,圍繞中山國第一次建都的具體方位和地址,就其規制和規模,組織多學科的考古和研討。
(三)放大特色
特色就是價值,主動宣傳,積極向內向外展示中山文化及其人文精神特征。鑒于保定民眾對于中山文化知曉率偏低,采取適當的形式進行必要的普及,把被保定人遺忘的中山歷史再度清晰明朗起來,以提高保定人的歷史認同感和歸屬感。作為保護措施,可以尋找、恢復與鮮虞中山國有關的歷史地名。市內也可以中山為題搞些地標性的建筑或者場所,以體現特色氣息和氛圍。
  (四)開發利用
中山文化是我們保定的優質文化資源,在開發利用方面猶有價值。比如,可以列入文化旅游項目內容之一。土特產名稱可體現中山風情。還如,中山國制酒,史籍多有記載,“清酒,中山冬釀接夏而成!盵35]。具體是怎么做的?酒業的科研人員就可以研究,然后開發出“中山清酒”,這牌子會比保定現有的牌子響亮。文學、影視、戲曲、音樂、歌舞、書畫等方面可以開發中山元素,比如舞蹈家可以中山舞“跕屣”跳法為元素,創作古典舞蹈或者廣場舞:音樂家可以此創作中山古典音樂,等等。這些,不僅有宣傳作用,還會產生較好的經濟價值。
  注釋:
[1]《左傳·定公四年》。
[2][10][11][25]《中山王銅鼎銘文》,《中山國研究》,2014,1期。
[3][12]《史記·趙世家》。
[4][7]王先謙:《鮮虞中山國事表疆域圖說》(清)。
[5]《左傳·成公四年》。
[6]《后漢書·匈奴傳》。
[8]《水經注·巨馬水》。
[9]楊守敬《水經注疏》據《太平寰宇記》(清)。
[13][14]《壺銘文》,《中山國研究》,2014,1期。
[15]《韓非子·有度》。
[16][17][18][20][23][30][31][32][34]《史記·貨殖列傳》。
[19]《呂氏春秋·先識覽》。
[21]《隋書·地理志》。
[22]韓愈:《送董邵南序》。
[24]《漢書·地理志》。
[26]《呂氏春秋·開春論》。
[27]《太平御覽》。
[28]《戰國策·中山君饗都士》。
[29]馬中錫:《東田集》。
[33]郭沫若:《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考釋》。
[35]《周禮·酒正》鄭玄。

最新评论
請先登錄才能進行回復登錄
技术支持: 創和全網營銷 | 管理登录
seo seo
国产亚洲精品AAA大片_国及一级毛片免费视频_国产香蕉尹人综合在线观看_国语国产呻吟刺激对白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