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保定故事】保定書院育英才时间:2023-07-25 保定轄區書院最早為易州棠蔭書院(原名五華書院),創建于唐朝。明嘉靖十年 (1531 )建立二程書院,后相繼建立了上谷書院、玉川書院、蓮池書院、定武書院、范陽 書院、南臺書院、紫峰書院等。由于書院大多采用講授、討論與自學相結合的教學方法, 所出人才明顯優于其他類型的官、私學校,以至宋、元、明、清時期,大凡官學、私學愈益衰朽,而書院卻愈益興盛。清朝時期,先后在轄區設38所書院,蓮池書院為省級書院,也最為著名。自1733年至1908年,蓮池書院作為直隸省的文化、教育中心長達175年之久,因而在封建社會晚期的河北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研究價值。 易縣棠蔭書院,始建于唐代。原名為五華書院,在舊州署東召公祠(現縣招待所),原為自修場所,宋代改為官辦肄業學校,明代御使張維在興慶寺建書院,清雍正五年(1727)知州彭人瑛重修,后移到東大街(集市角)新建,有房舍百余間,占地30畝,并改稱棠蔭書院,至清光緒二十九年( 1903)改為州立中學,1914年改為省立第八中學。 蓮花書院,在易縣靖遠門外石橋北(城外西關),元代為龍池廟,明景泰四年(1453 ),知州王鑄疏建為蓮花書院。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知州黃可潤捐俸修葺,并建木亭一座,后停辦。 二程書院,建于明嘉靖十年(1531 ),創辦人為保定知府徐嵩。院址在保定舊府治西北(今西大街路北),后易名為金臺書院(明時保定稱金郡),至清代停辦。清光緒《畿輔通志》記載:“明道伊川五世祖居博野,明嘉靖十年(1531),知府徐嵩立書院祀之!睍簬熒、規制、影響等均已不詳。從院名標以“二程”來看該院是一座以講求程朱理學為主的書院。 上谷書院,因保定古時曾隸上谷郡而得名,明萬歷三十四年(1606)知府王國楨創建,院址也在今西大街一帶,其辦學情況,未見諸史志,已無從查考。清同治十二年(1873 )《清苑縣志》記載:“上谷書院在縣治西北,明萬歷三十四年知府王國楨斥地北察院東,為構屋,三層堂室具備,祠程朱三賢木主。俾諸生修業其中,日瞻拜焉!彪p峰書院,在易縣西南25公里五公山雙峰村,清初容城孫奇逢避亂來易州雙峰村講學,后門人魏一鰲等就所居稱為雙峰書院。 玉川書院,在滿城城內,康熙四十三年(1704)知縣張煥建。后改稱“崇實書院”。乾隆三十年(1765)知縣李玉堂捐置地十三畝五分為修葺費。 河陽書院,地址在定興縣城北門內路西(今電子儀器廠),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 知縣梁寶書和邑人鹿傳瑜創置。辦學情況不詳。 紫峰書院,地址在定興縣固城店(今固城鎮)大街,同治十年(1871)邑人劉灼創置。書院的教學方式以學生自學為主,學友共同研習與教師指導相結合。學習內容,主要是經學義理和儒學學說。 蓮池書院創建于清雍正十一年(1733)。是年,清廷詔令各省在省會建立省級官辦書院一所,其規制相當于后來的省立大學,由總督親自督察和領導。書院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在蓮池西北,長10丈,寬16丈有余,占地約3畝。圣殿、考棚及院長校官的廂舍都集中于此。 一部分在蓮池東南紅棗坡一 帶,舊有敞軒曲廊,又增建南向廳堂5間、東向精舍3間、亭一所,筑起三面磚墻,起名為“南園”。這里環境清幽,為學生自學、切磋研討之勝地。 書院規制,書院設院長(又稱山長、洞主、主講、教授)一人,由直隸總督親自聘任,年薪白銀800兩。院長以下設“校官”,另設提調一人,綜理院內諸般事項。書院每年正月招生,報考不受資格及籍貫的限制,凡寓居保定,成績合格者即可錄取。因受住宿條件限制,常住書院學習的學生最多不過50名左右,其他被錄取學生可作為院外生參加本院聽講和考試。書院還允許院外讀書人自由參加本院考試,成績優秀者,可獲與本院學生同樣的獎金。張裕釗、吳汝綸任院長時期,書院還招收了部分日本留學生。書院教材有《圣諭廣訓》《大清律例》“四書”“五經”等官辦書院必修課。光緒七年(1881 ),黃 彭年設“學古堂”,增開樸學課(考據學)。光緒十五年(1889),吳汝綸又創設“西文(英語)學堂”和“東文(日語)學堂”,挑選10余名學生修外語,學制5年。 書院學制無固定年限,根據三年一度的科舉考試,一般為三年。凡考中舉人、進士者為畢業,未中者只要學完規定課程,經甄別合格可以肄業。章學誠曾任國子監典籍,為清著名史論家和方志學家。其《章氏遺書》中收《月夜游蓮池記》一文。祁韻士曾任翰林院 編修、戶部主事。他精通史學和地域、中西交通之學,著作宏富。之后的歷任院長為:黃彭年、何秋濤、王振綱、張裕釗、吳汝綸。 書院的興盛及其辦學成果蓮池書院為一省最高學府,地處京畿“首善”之地,深受當 時統治者重視。乾隆皇帝曾六次視察蓮池書院(分別為乾隆十一年、十五年、二十六年、 四十六年、五十年、五十七年)。第一次視察時,他賦詩勉勵諸生;第二次視察時,建 “宸詠亭”,樹“御碑”,以示“皇恩浩蕩”;第四次視察時題詩曰“直省督勤書院規,保陽獨此號蓮池。風開首善為倡孝,文運方當春午時”。對書院的辦學成效予以褒揚。 此外,歷任直隸總督也很重視蓮池書院。曾國藩督直時曾作《勸學篇》頒示書院。其文勉勵師生說“以直隸之士風,誠得有志者導夫先路,不過數年,必有體用兼備之才,彬蔚而四出,泉涌而云興”。 書院既受到統治者的高度重視,又屢有碩學巨儒領其講習,因之聲譽日著。到光緒年,張裕釗、吳汝綸主講書院時,“恢宏教化,聲播四方”,使全國學術之盛,由江南轉向直隸。 在長期的辦學過程中,蓮池書院培養出大批人才。有的彪炳仕途,成為封建官僚。較為著名的有:王發桂,歷任工、兵、刑、禮四部侍郎;胡景桂,官至按察使;王樹楠,曾任新疆布政使;孟慶榮,曾為學部左丞;馮國璋,任至代總統;傅曾湘,官至直隸提學 使。其他任府、州、縣官者尚多。有的殿試中登榜首,如清末狀元劉春霖。有的成為學者、專家,如賈恩級:、王樹楠為著名方志學家。吳北江(吳汝綸之子)繼承家學,著作宏富。 張裕釗、吳汝綸掌書院時,還培養了一些日本留學生。其中宮島勖齋在書院學習5 年,潛心向張裕釗學習詩文、書法,回國后將張氏書法弘揚于日本,影響很大。張氏書法 在日本形成一個很大流派。另有岡千仞、中島裁之等師承張、吳,皆學成回國。 注:(文中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摘自《保定文化故事》主編:李陽山、孫進柱、王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