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家庭不順時,請看這四個典故,就醒悟了时间:2023-08-01 古人說:“君子但盡人事,不計天命,而天命即在人事之中! 一個家庭好不好,根本不是金錢多不多,房子大不大,而是人有沒有出息。 眾所周知,一個人要成功,就要抓住“天時、地利、人和”的幾個要素。天時地利,我們不一定能控制,但是“人和”是可以做到的。 如果家庭出現了諸事不順的征兆,那就應該從“人”的問題上下功夫。 看看東漢末年的大人物袁紹,再看看他的祖先和后輩,就會發現,和他的家庭有關的幾個典故,為我們提供了持家的道理,讓人醒悟。 順或者不順,關鍵是家庭關系理順,人的心態要擺正,家的格局要正確。方向對了,每一天都在前行;方向錯了,停下來,也是前進。 01 “袁安困雪”:把小家庭融入社會大家庭,格局就大了。 袁安是袁紹的高祖,家在洛陽,雖然家底殷實,但是沒有紈绔子弟的樣子,而是處處考慮別人。 有一年,洛陽下了大雪,積雪導致人們出不了門,刺骨的寒風,夾著雪花,讓人寸步難行。 袁家的院子被雪封蓋了,袁安躲在屋里,沒有抱怨,也沒有向別人求助。反而是洛陽令主動帶入清理道路,并且查探袁家的情況。 洛陽令問:“袁安,你都冷成這樣了......” 袁安說:“城里的人都很難,我怎么能為了自己的事情,給大家添麻煩呢?” 因為他有家國情懷,很快被推薦做官。他為官期間,處理了很多的冤案,讓四百多個有冤屈的人,離開牢籠,回到家里。袁家從此仕途亨通。 “舍小家,為大家”,這樣的事情,看起來是吃虧,是舍去自家的利益,其實是把自己的家融入了社會,反過來能夠從社會上得到好處。 比方說,你家做生意,那么就積極地讓利,很快就能風生水起。 家庭不順,也許是顯得太格格不入了,和社會脫節了。應該立足社會實際,融入社會,就能從社會上汲取養分,從而迅速成長。 02 “四世三公”:把讀書、立業當成幾代人的事情,家庭能人輩出。 從袁家走出來的大人物,比比皆是,并且持續了很多代。 袁安做了司空;他的兒子袁敞做了司空;孫子袁湯做了司空;袁湯之子袁逢亦至司空;袁逢之弟袁隗做了司徒......四代同堂是人丁興旺,位列三公是人氣暴漲,因此留下了“四世三公”的典故。 也就是說,袁家的人,很重視教育,愿意耗費時間和精力去培養人才。 讀書是人生最大的捷徑,對于一個家庭來說,也是如此。 家有書聲瑯瑯,就注定不會受苦受窮。如果你的家庭不順,那就多讀書,修建好書房。如果家里沒有書房,起碼應該有書桌,有良好的教育觀念。 從現實看,大家應該控制手機,多讀一些有意義的書,多關心孩子的學習情況。 讀書不一定會讓家庭得到很多的財富,但是可以有奉獻社會,創業致富的本事,人生有很多的選擇。 03 “長幼有序”:理順家庭關系、確定管家方式,就不會偏心了。 袁紹是袁逢的兒子,但是在家里地位不高。袁術的家里的嫡子,備受疼愛。 按照古人的做法,家業的管理權,主要集中在嫡子身上。袁紹雖然才高八斗,心中有委屈,但只能尊重規則。 幸運的是,袁紹被過繼給了袁成做兒子,從此變成了袁成家的嫡子。 古人留下一句話:“桶無箍就散,家無主必敗! 一個家庭越大,越需要制定規則,指定一個管家,不能誰都指手畫腳。如果家業很大,管理者過多,那就會弄丟。 爭奪位置、父母偏心、財產分配不均,這樣的問題,不可避免,但是可以按照規則來穩住結局。尤其是內部有矛盾的時候,規則對了,一切都順了。 家庭不順,多半不是家庭特別窮,而是個個都盯著家里的利益,造成了“窩里反”。把關系理順了,就好多了。 04 “積德積!保核腥硕挤e極行善,德行就變成了最大的“財產”。 司馬光、林則徐都提出了這樣的觀點:留下財產給子孫,不一定能守;留下的書本,他們不一定會讀。最好是留下德行,就是長久之計。 袁安被舉孝廉,為官剛正不阿。他的言行舉止,一直是大家學習的榜樣。 袁紹也是一個寬厚仁慈的人,正如《獻帝春秋》里說的:“紹為人政寬,百姓德之! 到了唐代,后輩袁恕己從普通官員,做到了宰相的位置。他看到大臣楊務廉依靠建華麗的宮殿而被提拔,擔心朝堂上的人,為了享受生活而懈怠工作,就積極主張過簡樸的日子,并且彈劾楊務廉。 德行可以傳遞多少代人?幾句話說不清,但是可以明白一個道理,道德就像流水一樣,生生不息。 古人說:“積善之家,必有余慶!币簿褪浅珜Т蠹,要懷著善心,做善事。今天不會有因果,但是未來的某一天,或者在后代身上,會看到因果。 05 古往今來,能夠稱得上“世代興旺”的家庭有很多,但是他們都要“孝順、讀書、愛民、善良、積極向上、規則嚴格”的特點。 我們經常送祝福:“祝您一帆風順!遍_口很容易,做起來很難,要領悟透徹就更難。 順利不順利,其實是一種境界,而不是每一件事都順風順水。 只要一家人努力,把握成家立業的要素,終究有一天會崛起。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以家為本,可以成大業。 |